我们在临床使用穴位或提及经络的时候,常直接提及一个脏或一个腑的名字就能直接指代经络,例如“肺经”、“大肠经”等等等。
但在学习中医、学习经络的时候,不难发现十二经脉的名字,其实是由三部分组成:手足、阴阳、脏腑。
一、脏腑
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,这种特定的联系用“属”、“络”来表示。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,称为“属”,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;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,这种联络称为“络”。如手太阴肺经以“肺”命名,表示该经属肺,络大肠;手阳明大肠经以“大肠”命名,表示该经属大肠,络肺。
但有同学会疑惑,我们在学习藏象时只学了十一个脏腑,现在讲经络时讲的是十二经脉,涉及十二个脏腑名称,其实原因是增加了心包。心包也称作心包络或包络,因此变成了六个脏同六腑相配。
“五脏六腑”统指人体内的各种器官。“脏”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,有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脏,“腑”是指空心的容器,有小肠、胆、胃、大肠、膀胱五个腑,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、中焦、下焦,统称为三焦,是第六个腑。
以前我们讲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,即肝合胆、心合小肠、肺合大肠、脾合胃、肾合膀胱,现在就可以提出三焦与心包是相表里。因此,用十二个脏腑来命名十二条经脉。
二、手足
就经脉循行而言,分布于上肢的为手经,而分布于下肢的则是足经。十二经脉手有六经,即手三阴、手三阳;足亦有六经,即足阴、足三阳。
因此,十二经脉中,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,称为“手……经”;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,称“足……经”。如手太阴肺经以“手”命名,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;足太阴脾经以“足”命名,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。
三、阴阳
首先,根据阴阳学说,脏为阴,腑为阳;内为阴,外为阳。十二经脉中凡属于腑的,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,称为“阳经”;凡属于脏的,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,称为“阴经”。
其次,根据阴阳盛衰、消长的情况,阴阳可以再次细分为“三阴三阳”,即太阴、少阴、厥阴与阳明、少阳、太阳。根据阴阳的多少,阳中阳明最多,次为太阳,最少为少阳;阴中太阴最多,次为少阴,厥阴最少。
再次,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规律是“多位于前、少位于后,最少位于中”。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是多的分布在前,也就是说太阴、阳明在前;少的分布在后,即少阴和太阳分布于后;而最少的分布在中,厥阴和少阳,一个阴气尽、一个阳气最少,所以分布在中间。
另外,由于“头为诸阳之会”,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;足三阳经从头走足,还经过躯干部。阳经在头部、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、少阳在中(侧)、太阳在后。
因此,十二经脉的组成,便是手的三条阴经、手的三条阳经、足的三条阴经和足的三条阳经,共十二条经脉。关于十二经脉的名称,这十二个名词,是基本概念,掌握它是基本功。有时我们看到“足太阴经”这样的说法,需要知道是“足太阴脾经”。